第226章 凤姐林府问归期

第 1 页 / 共 1 页

      宴席将散时,王子腾命人捧出三件见面礼。

  薛蟠接过乌木马鞭,自然爱不释手;贾宝玉捧着西洋望远镜,当即就要对着窗外比划;林祈安则得到一只鎏金兽首箭囊,指尖抚过上面精雕的睚眦纹。

  三人具是满意谢过,都觉着这礼物送到自己心坎上,可见这位舅老爷豪放的外表下有着细腻的观察。

  只是,王子腾昔年受荣国府恩惠,回京后竟不先去拜见贾母,这份藏在妥帖下的傲气,可见早已显露。

  女眷这边,杜夫人将众人送上轿子,临走时拉着林黛玉的手,说了不少体己话。

  贾探春落落大方的与王熙鸾话别,邀请对方改日来贾府小聚。三春之中,每每出门交际,探春往往是那个最妥帖的领导者。

  毕竟长辈的都在,王熙鸾倒也掩下刚才的不愉快,与姑娘们客气周旋。

  至于王熙凤,她一面张罗众人回程的车马,一面用眼角余光找寻林祈安的身影。已有小半年没见着这位表弟,她此刻满心只盘算着如何快些把贾琏从扬州召回来。

  贾府这天,眼看着就要变了。

  翌日午后,荣庆堂内,林黛玉倚在贾母身旁软语撒娇。

  小姑娘又是揉肩又是喂糕,直哄得老太太点了头,才笑吟吟地提起要回林府。王熙凤当即揽过差事,非要亲自送这一程。

  二人刚出了门,就见着贾宝玉慌忙赶来,手里还攥着个锦缎包袱:“凤姐姐,林妹妹,你们这是要去哪里顽?”

  王熙凤急着去林府,忙敷衍道:“宝兄弟来得正好,姊妹们都在里头陪老太太说话呢,快些进去吧。”

  贾宝玉却不动,只将包袱小心揭开,露出副红玛瑙九连环:“林妹妹,我特意寻来个好玩的,你要是喜欢可拿去解闷儿。”

  林黛玉本要如往常般不予理会,见贾宝玉又是一脸殷勤,便莫名起了搓锐之意:“我当是什么稀罕物。”

  话罢,伸手接过。

  王熙凤正诧异黛玉今日竟肯搭话,却见那双执惯诗书的纤指已灵巧地翻动起来。玛瑙相击的脆响中,第一环轻巧地落在金流及时捧起的帕子上。

  “哎呀,我们林姑娘还有这手艺?”王熙凤瞪圆了眼睛。

  林黛玉眼睫低垂,扬起的唇角带着丝小得意:“我幼时最擅这个。”

  “还真能解开?我们巧姐也有一个,我只当是哄小孩子玩闹的。”

  “自然可以,这里头是有章法的。”林黛玉十指翻飞间,已经第七环拆下,“我和哥哥还一起编了口诀呢,待会儿我写下来教给巧姐。”

  “那可不行,你得先教会我才行,她如今还不识得几个字呢。”王熙凤玩笑道。

  二人一唱一和间,那玛瑙制成的九环环已尽数解开,翩然而去。

  贾宝玉愣在原地,他刚才根本没看清楚那玉环是怎么被解开的。

  “宝二爷。”金流唤了一声,将帕子里零零散散的玉环尽数抖在贾宝玉下意识摊开的掌心中。

  见他依旧愣愣的看着远处的背影,纵使往日脾气最好,也没忍住冷声道:“宝二爷往后不必费心,我们姑娘的吃穿用度,林家都是按份例备足了着的。”

  之所以这般说,只因为贾宝玉过于殷勤,这几日吃的玩的送来好几趟。

  林府。

  庭院里蝉鸣阵阵,林祈安刚踏进垂花门,就听见一阵熟悉的骂声穿透回廊:

  “好啊你个狼心狗肺的小崽子!躲得到严实!昨日席面刚撤你就溜的不见人,外祖家也不回来看一眼,只让我妹妹来回奔波。”

  王熙凤叉着腰从抄手游廊杀来,满头珠翠乱颤。

  林黛玉带着小丫头们躲在廊下下看热闹,笑得绢帕都掩不住嘴。

  “姐!我最近实在事忙,您别......唉。”林祈安一个闪身躲到黛玉身后,生怕耳朵遭殃。

  “忙?”王熙凤姐指尖都快戳到他鼻尖,“你把我家二爷勾去江南这么久,扔下我们孤儿寡母的!今日就给我说清楚,姑父到底何时能回京任职?再敢哄我,看我不撕烂你的嘴!”

  林黛玉虽忍俊不禁,但还是张开了手臂,将自家兄长护的严严实实,“凤姐姐,父亲何时回京真不是我们能做主的......”

  “是啊,凤姐姐,您这嗓门......”林祈安附和。

  “放屁!”王熙凤呵斥一声,又压低几分质问,“是谁当初信誓旦旦说姑父三年任满就回京?”

  丹凤眼一横,活脱脱要审犯人的架势。

  林祈安忙不迭将人往花厅引,对小丫鬟吩咐道:“快去给琏二奶奶上点去火的茶,再往冰鉴里多加点冰,这天热易燥的......”

  “哼。”王熙凤冷哼一声,在交椅上坐下,“我可不吃这一套,不说明白我今日就不走了。”

  林祈安亲自接过茶盏奉上,保证道:“我父亲何时能卸任,我自然不知道。但是!我琏二哥今年年底定然会回来。”

  “年底?”王熙凤拍案而起,“这省亲别院都建好了,估摸着秋日里就能请奏圣恩,迎接娘娘归宁。他年底才回京,岂不错过?”

  她忽地收声,警惕地看了眼窗外。

  贾政确实在催着赶制各色陈设,连贾赦都破天荒的亲自盯着工匠雕花,只待满园丹桂飘香之时,迎接着那位尊贵娘娘的归宁。

  谁知那三家联名的奏折递上去,却在昭明帝的龙案上积了薄灰。

  秋去冬来,礼部官员来验收了三次,贾母命人重新熏了五次帐幔。

  直到满院子精心栽培的奇花异草都已败尽,朝廷年底封笔那日,宫里才传来口谕:准了元宵节省亲。

  贾府上下得了消息,顿时惊的手忙脚乱。